上周碰到个老朋友,在CBD开了家咖啡馆。十年前他还是个朝九晚五的银行职员,现在聊起转型经历,他说最感谢当年那个"不甘心"的自己。这话让我想起东汉赵温那句"大丈夫当雄飞,安能雌伏",放在今天依然扎心。我们身边有多少人,一边抱怨工作没前途,一边刷着短视频等下班?
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》里说得直白:"人生在世,会当有业。"这话放在南北朝是家训,搁现在就是生存指南。有个数据挺有意思:某招聘平台显示,85%的职场焦虑都来自"职业空心化"——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年底却发现没攒下真本事。我认识个90后姑娘,在教培行业地震后果断考了营养师证,现在给健身博主做内容策划,收入翻了三倍。她说转型就像跳格子,总得先抬起一只脚。
唐太宗夸萧瑀"疾风知劲草",现在看真是至理名言。去年有个做外贸的朋友,汇率波动吃掉他半年利润。别人劝他转行,他倒把车间改成了跨境电商直播基地。上个月见他,正带着00后员工学西班牙语。这种韧性不是鸡汤,是实打实的生存智慧——经济下行期,最先淘汰的从来不是小企业,而是不肯转身的老板。
刘伯温处理政事讲究"明而能断",这智慧放现在也管用。有个做投资的朋友总结得好:普通人赚钱靠信息差,高手赚钱靠认知差。2014年比特币低谷时,他抵押房子买了三十枚,所有人都说他疯了。现在问他秘诀,就四个字:想透就干。当然不是鼓励赌博,是说看准机会就得像饿狼扑食。
最近总听年轻人说"躺平",我倒想起《资治通鉴》里那句"不痴不聋,不作家翁"。有个创业者的做法很有意思:公司实行"糊涂管理",只要业绩达标,员工爱打游戏还是遛狗都不管。结果离职率全行业最低。你看,有时候装傻比精明更考验智慧。
站在2024年回望,会发现每个经济周期都在重复同一个剧本:有人把危机写成"危",有人读成"机"。就像我常对商学院学生说的,风口会过去,但吹过风口的人会长出翅膀。那个开咖啡馆的朋友最近在学AI绘画,说是要给每杯咖啡配幅肖像。你看,折腾的人生就像滚雪球,重要的不是雪有多厚,而是敢不敢先推一把。